凉州 (古代)

365bet中国 2025-08-14 10:38:54 阅读: 1418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2月5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关于现中国甘肃省武威市下辖的市辖区,参见:凉州区,关于古代行政区,参见:凉州 (前赵)、凉州卫、凉州府,以及古城:凉州城。

凉州,别称雍州、雄州、武威、姑臧、休屠,神鸟。中古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嗢末均在此建都,有着西北首府、六朝古都美称;又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誉。而且凉州刺史部,其治所就为姑臧,其辖域在今甘肃省及宁夏全境、青海东北部、新疆东南部及内蒙古西部一带,在清朝,其为凉州将军,凉州提督,专城凉州副都统,凉州镇总兵,甘肃巡抚,甘肃提督,凉庄道台,甘肃按察使,甘肃镇总兵的驻地,是当时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凉州,作为西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划,凉国的国都所在,即今武威市的别称,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故有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番卫,凉国故地、梦幻凉州的美称。这里也是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地。凉州雄踞于西北之中心,凉国的国都所在,成为历朝历代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故有《北史》凉州绯色天下最、《后汉书》有凉州之畜天下饶的盛誉。

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和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部分、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

历代沿革[编辑]

参见:凉州区

新疆历史新疆历史

史前新疆

史前新疆

先秦至秦代

乌孙

月氏

大宛

两汉时期

西域三十六国

龟兹

焉耆

高昌(车师)

楼兰

疏勒

于阗

汉朝

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

魏晋南北朝

十六国

前凉、前秦、后凉、北凉、高昌北凉

天山以北

敕勒、丁零

西域诸国

楼兰、鄯善、车师、疏勒、焉耆、于阗、龟兹、乌孙、高昌、麹氏高昌等

隋唐五代两宋

隋朝伊吾郡

唐朝(安西、北庭)

突厥

西突厥、葛逻禄、突骑施、拔悉密

吐蕃

九姓乌古斯·回鹘汗国

龟兹回鹘、高昌回鹘、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样磨、仲云

西辽

蒙古政权

元朝畏兀儿亦都护

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吐鲁番汗国、叶尔羌汗国

瓦剌、准噶尔汗国

明清

明朝哈密卫(哈密国)

清朝新疆

和卓、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甘肃新疆省

哈密札萨克和硕亲王

20世纪至今

中华民国

新疆省(新疆军阀)

苏联入侵新疆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东干斯坦

和阗伊斯兰王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疆和平解放)、新疆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查论编

凉州是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

匈奴时期休屠国,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西晋末期的粟特康国;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李轨);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嗢末(论氏)、六谷(折氏);粟特回纥;西夏时期的齐国(李彦宗)、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楚国(任得敬)的部分领土也在凉州境内。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

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部

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

新朝时期,雍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凉州刺史部

曹魏时期,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

北魏中期,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姑臧镇都大将、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

西魏时期,凉州总管府

北周时期,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

唐朝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的河西节度使

西夏时期,南院、西路经略司所在

元朝时期,西凉王(阔端)府

明朝时期,凉州卫府、西宁道

清朝时期,正一品凉州将军府、凉州府、凉州提督、凉州镇总兵、凉庄道、甘肃巡抚、甘肃镇总兵所在

民国时期,河西道所在

匈奴[编辑]

匈奴时期,河西先后杂居著月氏、乌孙与日后的匈奴、羌族、粟特、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吐谷浑、铁勒等游牧民族。匈奴族在匈奴时期在此筑起姑臧城、休屠城,被称为王者之城。

西汉高祖元年(前0202),高祖刘邦正式称皇帝,建立西汉,刘邦原想定都洛阳,后迁往长安。由于北方匈奴过于强大,高祖刘邦忍辱负重实施大臣娄敬的和亲策略,休养生息。后来的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亲,并奉送大批财物,在其中河右之地扮演重要角色。

西汉前元六年(前0174),拥有东方最强军事实力的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 后匈奴休屠王筑姑臧城、休屠城,建立休屠国,设百官、太子。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圣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来源于姑(孤独)臧山。

西汉[编辑]

参见:凉州刺史部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备妥军力,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右,历经数次战役后,击败匈奴,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正式纳入西汉版图,太子日䃅入侍,这就是著名的献款归诚,金日䃅死后与霍去病、卫青同葬在规格最高的茂陵东侧,陪葬汉武帝刘彻。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调集十万骑兵,汉军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捕获匈奴屯头王、韩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83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外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以祭地,得瀚海(贝加尔湖)而班师,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肃省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治所姑臧,意为凉城也,西汉时期有金张许史四大家族,其中的金氏家族以武威郡望着称于世。

汉朝实行大量移民实边政策,将大量的汉人移居此处,充分利用当地的肥沃绿洲,河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历史上有名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所谓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时建立起来。经过汉朝不断开垦,到汉平帝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河西四郡人口总计,户数已达7万1270户,人口也达28万余。东汉时代,武威郡为当时中西交通孔道的中心。

西汉太初五年(前100年)金日䃅的母亲教诲两个儿子,很有规矩,汉武帝得知后很赞许。他母亲病死后,汉武帝下诏在甘泉宫为她画像,题名“休屠王阏氏”。金日䃅每次看见画像都下拜,对着画像涕泣,然后才离开。

西汉太初五年(前100年)金日䃅的两个儿子都被汉武帝所宠爱,是汉武帝逗乐子的弄儿,常在皇上身边。有一次,弄儿从后面围住汉武帝的脖子,金日䃅在前面,看见后生气地瞪着他。弄儿一边跑一边哭着说:“爹爹发火了。”汉武帝对金日䃅说:“干嘛生我弄儿的气!”

西汉太初五年(前100年),后来弄儿长大,行为不谨慎,在殿下与宫女戏闹,金日䃅正好看见,厌恶他的胡来,恐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于是立即杀了弄儿。这个弄儿就是他的长子。汉武帝得知后大怒,金日䃅叩头告罪,把为什么杀弄儿的情况一一说出。汉武帝很哀伤,为弄儿掉泪,后因此对他很更加看重,此处有个典故,就是“弄潮儿”说的就是他。

新朝[编辑]

新朝初始元年(前008年)十二月,新朝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皇帝位,开了古代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新朝初始元年(前008年)十二月,王莽称帝后,改武威郡为张掖郡,设张掖属国都尉于境内,河西五郡为雍州刺史部,称河右之地。改凉州曰雍州,张掖郡(武威郡)统辖:姑臧、媪围(景泰县)、张掖、播德、敕虏、郭楚、官楚(宣威县)、西楚(武威县)、南楚、北楚、传武、勒治、揭虏、罗楚、居成、左骑、晏然(休屠北部都尉)、张掖属国,十六县一属国,姑臧县为雍州州治。同时新增设西海郡,出现了两个西海郡。

新朝天凤元年(0014年)左右,新朝皇室王家与汉武威郡休屠县金氏一族联姻,金氏颇受新朝皇室倚重。玄汉更始元年(0023年),新朝王莽政权崩塌,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后一大批休屠金氏避难高丽半岛的庆州等地,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韩国等地的金氏一族,此出自《新罗文王墓志铭》

玄汉[编辑]

玄汉更始元年(0023年)二月初一日,更始帝刘玄称帝,更始帝刘玄将要建都洛阳。此时隗嚣遣大将北上攻占凉州。不切实际,急功好利的新朝注定走不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后凉州又归更始帝刘玄所管辖。玄汉更始三年(00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武威郡继续使用张掖郡这个名字,张掖属国在武威郡境内。

窦融[编辑]

玄汉更始二年(0024年),窦融时被封为巨蕖太守。当时,战乱未止,他决定联合来自武威郡的昆弟窦士,不往巨鹿,而是举矣西迁,窦氏祖上三代累世居于河西,加窦士这一代已有四代,此是窦融屯垦河西,经营凉州的重要背景,其后窦融据张掖(武威)、辅平(酒泉)、设屏(张掖)、西海(金城)、敦德(敦煌)五郡,扯消新的西海郡。后窦融被武威太守梁统等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建河西五郡大将军府、凉州牧府。从此窦融据武威,后在武威筑窦融台,这台就是河西五郡大将军府、凉州牧府遗址。

东汉[编辑]

东汉建武元年(0025年),六月光武帝刘秀开国, 定都洛阳, 重新设立雍州,治所姑臧(凉州), 但是不久取消,后又设凉州牧,治所武威姑臧。东汉初期延续了西汉的行政建制,而后凉州豪族并起,凉州也成为东汉六大家族的发家之地,东汉六大家族中有五个家族发家于凉州,故又有“世家豪门起凉州”之说。

东汉更始四年(0026年)《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故凉城是也,此处已经明确说了,姑臧就是凉州州治。而非似是而非的张家川、陇县这那。或者说至少在汉宣帝之前,凉州州治就在姑臧。东汉世,增置武都、永阳、南安、安定属国、张掖属国(以上3郡后废)、张掖居延属国(即西海郡),设护羌校尉于境内。汉献帝建安初年,分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居延属国5郡置雍州刺史,治所武威郡姑臧县。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入雍州。

张横、梁兴[编辑]

武威郡在东汉末年属于自治,河右的正牌凉州军团,并没有调离,一直镇守西北,直到东汉大乱结束,属于自保一方。

张猛[编辑]

武威郡在东汉中后期不仅是凉州州治,而且还是雍州州治,张猛后期自治,当时的雍州初为四郡,后为九郡,姑臧为雍州州治所在。

王秘[编辑]

武威郡在东汉末年属于自治,曹魏初期,王秘将儿子做质子送到曹操那里,以表忠心,东汉末曹魏初河右各郡属于自治,割据一方,并没有太多动荡,社会安定,富足,最后武威郡王秘顺利过度到曹魏。

曹魏[编辑]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区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复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辖域仅及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及黄河以东部分。

西晋[编辑]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帝王骄奢淫逸,中原纷乱,群雄割据,百姓流离。

前凉[编辑]

前凉初年,张轨效法窦融,统治河西,政治稳定,成了西晋安定的后方,史称前凉。时有民谣:“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中原士人便认为当时凉州刺史张轨治下的凉州,是天下乱世的“避难之国”,士族北上的“世外桃源”,的所以由中原来凉州避难的人民之多,号称“日月相继”。张轨更在此时顺势大兴教育,建立学校。在张氏政权数代经营下,凉州总共享受了长达约六十年的和平。由于政治的稳定,加上河西在地缘上也为中西交通枢纽,外地胡商也乐于来往河西进行贸易,这些有利的内外发展条件,自然促使凉州经济更加繁荣,文教极其兴盛。张重华执政时期前凉版图达到顶峰。张重华死,其子张天锡(张轨曾孙)继位时年仅十岁,大权旁落,朝政日趋衰落。张天锡在位时期自居为文人雅士,四方文人向他拜师求学的颇多,张天锡同时也鼓励佛教宣扬,凉州亦是高僧辈出,成为佛教兴盛处之一。

康国[编辑]

前凉末期,姑臧的粟特一族,定都西平郡,《康续墓志》记载:”西晋失图,康国跨全凉之地。控弦飞镝,屯万骑于金城;月满尘惊,辟千营于沙塞。“在西晋灭亡后,定都西宁的康国,号称“跨全凉之地”。

后凉[编辑]

后凉初年,前秦苻坚灭前凉,以中书令梁熙为凉州刺史。前秦太安元年(385年),吕光至姑臧,杀梁熙,自领凉州刺史,吕光后来得知苻坚已被后秦姚苌所杀,遂于前秦太安二年(386年)自立为王,史称后凉。吕光是武人出身,对于治国没有经纬,在位期间,四处征战,穷兵黩武,大将杜进竟为其所杀。隆安元年(397年)正月,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立即与吕光在街亭(今甘肃永登县西)展开激战,后凉以惨败收场。同年,吕光之弟吕延进攻西秦,兵败被杀。吕光以败军之罪杀沮渠罗仇、沮渠麹粥二人,其侄子沮渠蒙逊为报仇,起兵反抗后凉。后凉时期的河西政权动荡不安,“三寇窥窬,迭伺国隙”[1],吕光死后,“诸子兢寻干戈”,后秦、南凉、北凉等政权交相攻逼,国势日衰。

南凉[编辑]

南凉初年,神鼎三年(403年)北凉、南凉围攻后凉都城姑臧,吕邈兵败被杀,吕隆不得已降于后秦,而后南凉定都姑臧。

北凉[编辑]

北凉初年,沮渠蒙逊于412年,定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称河西王。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420年灭西凉,与此同时北凉大兴文教,433年沮渠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北魏统一华北。

北魏[编辑]

北魏时因地理因素,改凉州为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所在。后改姑臧镇,姑臧镇都大将所在。太和十四年(490年)复置凉州。

西魏[编辑]

西魏为凉州,设凉州刺史,都督凉州诸军事,防御吐谷浑。

北周[编辑]

北周时,因处于西域的军事要地中,设置凉州大总管府于此。北周时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广武郡、泉城郡共4郡。

隋朝[编辑]

隋朝行政区划变迁[2]

区分

开皇元年

区分

大业3年

凉州

武威郡

武威郡

番和郡

广武郡

姑臧县昌松县番和县会宁县

姑臧县昌松县

彰县 燕支县力乾县 安宁县广城县

广武县

隋文帝废郡改置凉州,为凉州(大)总管所在,隋炀帝时改称武威郡。辖域仅有今甘肃省永昌以东、黄河以西地区。

大凉[编辑]

李轨,称帝,建立大凉,国号凉,建元安乐,定都姑臧,自领凉州大总管。

唐朝[编辑]

唐朝武德二年(619)五月,李轨已平,唐以其地置凉州大总管府,统辖凉(今甘肃武威)、甘(今甘肃张掖)、瓜(今甘肃瓜州)、沙(今甘肃敦煌)、鄯(今甘肃乐都)、肃(今甘肃酒泉)、会(今甘肃靖远)、兰(今甘肃兰州)、河(今甘肃临夏)、廓(今青海化隆县西)十州,后设凉州大都督府。后特设河西道,设河西节度使,唐代天宝元年(742年)改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凉州,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攻破。

周朝[编辑]

武周(690年~705年),设立凉州中都督府,后改凉州大都督府,安置吐谷浑国主慕容诺曷钵到凉州,其家族成员均葬于凉州,形成了著名的武威郡慕容氏,后改武威郡慕氏。

吐蕃[编辑]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叛变,联合吐蕃、回纥以及党项部族,举兵攻唐,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临阵倒戈,在奉天之战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然而河西战场,唐朝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兵败身死,吐蕃攻陷凉州,唐朝广德三年到四年年(764年-766年),灵州、甘州、肃州、原州等相继失陷。

浑末[编辑]

慕容家后裔建立的浑末政权,定都姑臧。[来源请求]唐朝广德五年(767年)凉州的吐谷浑慕容家乘机夺取吐蕃人的主导权统治凉州,定都姑臧,史称浑末。

唐朝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攻破凉州,驱逐吐谷浑浑末,收复河西道的核心凉州,至此浑末政权土崩瓦解,凉州的慕容一族被驱赶到南山。

凉州节度使[编辑]

唐朝咸通二年(861年),归义军驱逐吐谷浑浑末,收复凉州,至此浑末政权瓦解。唐朝咸通四年(863年)二月,唐懿宗原是郓王出身,唐懿宗派自己的亲信部队,发郓州兵2500人戍之,设立凉州节度使,从归义军那里接管凉州,直辖于皇帝。

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十二月,温末部族,乘机攻破凉州,驱逐出郓州兵,至此凉州被吐蕃温末统治,凉州节度使遂废。

嗢末[编辑]

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十二月,温末部族,乘机攻破凉州,驱逐出凉州节度使和郓州兵,至此凉州被吐蕃温末统治,凉州节度使遂废。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六谷部族逐出温末部族,六谷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潘罗支等的六谷政权,定都凉州,标志着吐蕃温末政权的土崩瓦解。

六谷[编辑]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六谷部族逐出温末部族,六谷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潘罗支等的六谷政权,定都凉州。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回鹘集中兵力进攻占凉州,杀死党项军队的首领苏守信,夺取了凉州城的控制权,建立了粟特回鹘国,定都凉州。

粟特回鹘国[编辑]

粟特一族建立的政权,定都姑臧。[来源请求]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回鹘集中兵力进攻占凉州,杀死党项军队的首领苏守信,夺取了凉州城的控制权,建立了粟特回鹘国,定都凉州。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在西夏未来的皇帝李元昊的围攻下,凉州才再次陷落。至此,凉州(武威)落入了西夏政权的手中,至此凉州的粟特回鹘统治凉州彻底结束。

西夏[编辑]

1028年,西夏改凉州为西凉府,境内有罗庞岭。武威是西夏时期西凉府、凉州、南院、西路经略司、右厢朝顺军司的驻地,是除首都东京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陪都西京西平府(今宁夏吴忠西北)之外的“辅郡”(陪都),曾经在党项与西夏兴亡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齐国[编辑]

李彦宗的封地。

楚国[编辑]

任敬得建,占武威部分。

蒙古[编辑]

蒙古帝国时期,设西凉王府,由阔端出镇。

元朝[编辑]

元朝时,设西凉王府、西宁王府、高昌王府,永昌路。

明朝[编辑]

明朝,设立凉州卫、西宁道,驻地武威县。

清朝[编辑]

清朝,设立凉州府、凉州将军府、凉庄道府,同时是凉州将军(1735年-1764年)、甘肃巡抚(1660年—1666年);凉州提督(1676年—1683年);甘肃提督(1685年-1690年)《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五十二》:“(康熙二十四年)又定。移驻甘肃提督驻凉州。”);凉州镇总兵官、甘肃镇总兵官的驻地。

民国[编辑]

民国,置河西观察使、凉州镇总兵、凉州镇守使、河西道(后改称甘凉道)。

历代刺史[编辑]

西汉[编辑]

史恭,元狩年间为中郎将、后拜凉州刺史。《汉书》卷82《王商史丹傅喜传》《汉书》卷97《外戚传》

谷永,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迁北地太守。《汉书·谷永传》

杜邺,汉哀帝时。(《汉书·杜邺传》、《后汉书·杜林传》)

赵宏,汉元帝、成帝之时。《华阳国志·士女目录》

玄汉[编辑]

郑兴,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拜郑兴为谏议大夫,派他去安抚平定关西和朔方、凉州、益州,回朝之后又郑兴拜为凉州刺史。《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新朝[编辑]

王邑,先任雍州刺史,后担任大司空,和大司徒王寻在昆阳之战时被刘秀击败。王寻阵亡,王邑被任命为大司马。大长秋张邯为大司徒,崔发为大司空。绿林军攻陷长安,王邑与其子王睦力战而死。《后汉书》本纪1上光武帝纪上。

窦融[编辑]

窦融,凉州刺史兼任凉州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东汉[编辑]

耿鄙,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北宫伯玉与先零羌起兵反汉时任凉州刺史。

种劭,董卓既擅权,而恶种劭彊力,遂左转议郎,出为益、凉二州刺史。(《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韦端,马腾、韩遂互斗。建安初年,曹操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

韦康,韦端从凉州牧征为太仆,韦康代为凉州刺史,当时人荣之。

曹魏[编辑]

邹岐,黄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迁凉州刺史。(《魏志·张既传》)

张既,黄初元年(220年)七月继邹岐后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张既传》)

温恢,黄初四年(223年)继张既后任,死于道中。(《魏志·温恢传》)

孟建,黄初四年(223年)继温恢后任。(《魏志·温恢传》)

徐邈,约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间继孟建后任,在任10余年。正始元年(240年)迁大司农。(《魏志·徐邈传》)

王浑,约正始年间。(《魏志·崔林传》、《晋书·王戎传》)

李憙,约甘露年间(256年-260年)。《晋书·李憙传》

蜀汉[编辑]

马超,章武元年(221年)至二年(222年),卒于任内。(《蜀志·马超传》)

魏延,建兴五年(227年)至十二年(234年),卒于任内。(《蜀志·魏延传》)

姜维,延熙六年(243年)领。(《蜀志·姜维传》)

西晋[编辑]

郭绥,约265年至266年在任

苏愉,泰始年间(约268年至270年)在任,为秃髪树机能所败。(《晋书·秃发乌孤载记》)

牵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于边事。(《魏志·牵招传》、《晋书·陈骞传》,《资治通鉴》卷78、卷79)

杨欣,约272年至278年在任

挚育,约280年在任

胡喜,约282年在任(《魏志·锺会传》注引《晋诸公赞》)

彭祈,约286年在任

范晷,约293年至297年在任

十六国[编辑]

张轨,永宁元年(301年)至建兴二年(314年)在任,死于任内。(《晋书·张轨传》)

张寔,建兴二年(314年)任,终西晋世。(《晋书·张轨传》)

北魏[编辑]

拓跋丕(439年)

尉眷(440年)

拓跋健(440年-441年)

张珍(441年-442年)

高湖(443年)

穆𫖮(449年)

叔孙邻(451年)

拓跋浑(453年-458年)

穆栗(461年)

拓跋他(465年-470年)

拓跋桢(471年-476年)

拓跋天赐(476年-481年)

元鸾(485年-493年)

楼毅(494年-497年)

元诠(499年-503年)

元绍(504年-505年)

司马仲明(506年)

高双(507年-509年)

高植(510年)

穆鑖(511年-515年)

甄琛(515年)

元和(515年-517年)

崔游(517年)

袁翻(519年-521年)

石士基(521年)

尉聿(521年-522年)

宋颖(523年-525年)

刘贵(530年)

元暹(531年)

李叔仁(532年-534年)[3]

北周[编辑]

崔说,凉州刺史。

隋朝[编辑]

慕容三藏(587年)

姚辩(592年)

独孤罗(593年)

梁某

李肃

樊子盖(约604年—607年)[4]

大凉[编辑]

李轨(618年—619年,大总管)

唐朝[编辑]

李世民(619年—621年,总管)

安修仁(619年,刺史)

杨恭仁(620年—623年,总管)

安兴贵(武德年间,刺史)

独孤义顺(武德年间,都督)

李幼良(626年—627年,都督)

宇文士及(627年,都督)

李大亮(629年—635年,凉州大都督)

李袭誉(641年,都督)

郭孝恪(642年,都督)

李道彦(贞观年间)

许智仁(贞观年间)

吕绍宗(贞观年间)

崔延朗(永徽年间)

乔师望(658年,都督)

陈遂,凉州大都督府长史

赵持满(659年,大都督府长史)

郑仁泰(663年,都督)

李明(663年—664年,凉州大都督)

元仁惠(669年,大都督府长史)

李贤(672年,凉州大都督)

韦待价(678年,都督)

裴行俭(高宗时,都督)

窦怀哲(高宗末年,都督)

李光谊(689年,都督)

许钦明(696年,都督)

杨元琰(武周时,都督)

唐休璟(699年—701年,都督)

郭元振(701年—706年,都督)

司马逸客(706年—710年,都督)

赵彦昭(711年,都督)

贺拔延嗣(711年—712年,都督,开始任河西节度使)

杜咸(开元年间,都督)

于伯献(开元年间,都督)

杨执一(714年—715年,都督)

郭虔瓘(714年,未任)

杨敬述(716年—721年,都督)

郭知运(721年,都督)

王君㚟(721年—722年,都督)

张敬忠(723年,都督)

王君㚟(724年—727年,都督)

李嗣直(727年—742年,都督)

萧嵩(727年—728年,判州事)

牛仙客(728年—736年,判州事)

崔希逸(736年—738年,判州事)

李林甫(738年,遥领判州事)

萧炅(738年—739年,判州事)

盖嘉运(740年—741年,节度使)

王倕(741年—743年,节度使)

马元庆(开元末年,凉州长史)

李琰(742年,遥领武威郡都督)

夫蒙灵詧(744年—746年,判郡事)

皇甫惟明(746年,判郡事)

王忠嗣(746年—747年,判郡事)

安思顺(747年—750年,判郡事)

高仙芝(751年,武威郡太守)

安思顺(751年—752年,节度使)

哥舒翰(753年—755年,节度使)

李珙(756年,武威郡大都督)

邓景山(756年,武威郡长史)

周贲(756年,节度使)

周佖(756年—757年,节度使)

杜鸿渐(757年—758年,都督)

来瑱(759年,未任)

李仅(760年,遥领节度大使)

杨预(760年,节度使)

周鼎(760年—763年,节度使)

杨志烈(763年—765年,节度使)

赵某(765年,都督)

李某(765年,都督)

朱某(中和年间,节度使)

胡敬璋(895年,节度使)

翁郜(昭宗时,节度使)[5]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晋书·吕光载记》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 吴廷燮《元魏方镇年表》

^ 倪广龙《隋代刺史研究》

^ 《唐刺史考全编》

来源[编辑]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信弦:〈一个历史上的分合势力-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与中原〉,《古代史事》

参见[编辑]

凉州区

敦煌

玉门关

西域

丝路

河西走廊

祁连山脉

查论编隋朝行政区划606年(大业二年)以前(州制)雍州地区雍州 | 同州 | 岐州 | 泾州 | 宁州 | 敷州 | 绥州 | 延州 | 庆州 | 原州 | 夏州 | 盐州 | 灵州 | 胜州 | 丰州 | 秦州 | 渭州 | 兰州 | 河州 | 廓州 | 鄯州 | 凉州 | 甘州 | 瓜州梁州地区梁州 | 金州 | 迁州 | 巴州 | 通州 | 渠州 | 成州 | 洮州 | 宕州 | 武州 | 扶州 | 凤州 | 兴州 | 利州 | 龙州 | 会州 | 始州 | 绵州 | 梓州 | 隆州 | 遂州 | 合州 | 渝州 | 信州 | 益州 | 雅州 | 眉州 | 陵州 | 资州 | 泸州 | 戎州 | 西宁州 | 牂州 | 黔州豫州地区豫州 | 郑州 | 宋州 | 亳州 | 曹州 | 汝州 | 许州 | 蔡州 | 陈州 | 颍州 | 商州 | 虢州 | 淅州 | 邓州 | 淯州 | 显州兖州地区兖州 | 郓州 | 济州 | 魏州 | 沧州 | 德州冀州地区冀州 | 贝州 | 相州 | 卫州 | 怀州 | 泽州 | 潞州 | 蒲州 | 绛州 | 晋州 | 汾州 | 南汾州 | 隰州 | 介州 | 石州 | 肆州 | 朔州 | 云州 | 并州 | 邢州 | 洺州 | 赵州 | 恒州 | 定州 | 瀛州 | 幽州 | 易州 | 玄州 | 平州 | 营州青州地区青州 | 齐州 | 莱州 | 胶州徐州地区徐州 | 鲁州 | 沂州 | 海州 | 泗州扬州地区苏州 | 西楚州 | 扬州 | 光州 | 蕲州 | 庐州 | 熙州 | 和州 | 南豫州 | 常州 | 东扬州 | 杭州 | 歙州 | 婺州 | 处州 | 闽州 | 睦州 | 饶州 | 抚州 | 吉州 | 虔州 | 袁州 | 洪州 | 广州 | 循州 | 潮州 | 高州 | 端州 | 泷州 | 成州 | 桂州 | 藤州 | 南定州 | 越州 | 崖州 | 安州 | 交州 | 爱州 | 德州 | 荡州 | 农州 | 冲州 | 宜州荆州地区荆州 | 硖州 | 郢州 | 复州 | 辰州 | 武州 | 亭州 | 襄州 | 昌州 | 隋州 | 安州 | 衡州 | 申州 | 江州 | 澧州 | 巴州 | 湘州 | 郴州 | 永州 | 连州607年(大业三年)以后(郡制)雍州地区京兆郡 | 冯翊郡 | 扶风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上郡 | 雕阴郡 | 延安郡 | 弘化郡 | 平凉郡 | 朔方郡 | 盐川郡 | 灵武郡 | 榆林郡 | 五原郡 | 天水郡 | 陇西郡 | 金城郡 | 枹罕郡 | 浇河郡 | 西平郡 | 武威郡 | 张掖郡 | 敦煌郡 | 鄯善郡 | 且末郡 | 河源郡 | 伊吾郡梁州地区汉川郡 | 西城郡 | 房陵郡 | 清化郡 | 通川郡 | 宕渠郡 | 汉阳郡 | 临洮郡 | 宕昌郡 | 武都郡 | 同昌郡 | 河池郡 | 顺政郡 | 义城郡 | 平武郡 | 汶山郡 | 普安郡 | 金山郡 | 新城郡 | 巴西郡 | 遂宁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东郡 | 蜀郡 | 临邛郡 | 眉山郡 | 隆山郡 | 资阳郡 | 泸川郡 | 犍为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黔安郡 | 明阳郡豫州地区河南郡 | 荥阳郡 | 梁郡 | 谯郡 | 济阴郡 | 襄城郡 | 颍川郡 | 汝南郡 | 淮阳郡 | 汝阴郡 | 上洛郡 | 弘农郡 | 淅阳郡 | 南阳郡 | 淯阳郡 | 淮安郡兖州地区东郡 | 东平郡 | 济北郡 | 武阳郡 | 渤海郡 | 平原郡冀州地区信都郡 | 清河郡 | 魏郡 | 汲郡 | 河内郡 | 长平郡 | 上党郡 | 河东郡 | 绛郡 | 临汾郡 | 龙泉郡 | 文城郡 | 西河郡 | 离石郡 | 雁门郡 | 马邑郡 | 定襄郡 | 楼烦郡 | 太原郡 | 襄国郡 | 武安郡 | 赵郡 | 恒山郡 | 博陵郡 | 河间郡 | 涿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北平郡 | 安乐郡 | 柳城郡 | 辽西郡 | 襄平郡 | 辽东郡青州地区北海郡 | 齐郡 | 东莱郡 | 高密郡徐州地区彭城郡 | 鲁郡 | 琅邪郡 | 东海郡 | 下邳郡扬州地区江都郡 | 钟离郡 | 淮南郡 | 弋阳郡 | 蕲春郡 | 庐江郡 | 同安郡 | 历阳郡 | 丹杨郡 | 宣城郡 | 毗陵郡 | 吴郡 | 会稽郡 | 余杭郡 | 新安郡 | 东阳郡 | 永嘉郡 | 建安郡 | 遂安郡 | 鄱阳郡 | 临川郡 | 庐陵郡 | 南康郡 | 宜春郡 | 豫章郡 | 南海郡 | 龙川郡 | 义安郡 | 高凉郡 | 信安郡 | 永熙郡 | 苍梧郡 | 始安郡 | 永平郡 | 郁林郡 | 合浦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 宁越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比景郡 | 海阴郡 | 林邑郡荆州地区南郡 | 夷陵郡 | 竟陵郡 | 沔阳郡 | 沅陵郡 | 武陵郡 | 清江郡 | 襄阳郡 | 舂陵郡 | 汉东郡 | 安陆郡 | 永安郡 | 义阳郡 | 九江郡 | 澧阳郡 | 巴陵郡 | 长沙郡 | 衡山郡 | 桂阳郡 | 零陵郡 | 熙平郡

查论编唐朝行政区划(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都城:京兆府长安京畿道关内道京兆府 | 华州 | 同州 | 坊州 | 丹州 | 岐州 | 邠州 | 泾州 | 陇州 | 宁州 | 原州 | 庆州 | 鄜州 | 延州 | 绥州 | 银州 | 夏州 | 灵州 | 盐州 | 丰州 | 会州 | 宥州 | 胜州 | 安北大都护府都畿道河南道河南府 | 郑州 | 陕州 | 汝州 | 怀州 | 许州 | 汴州 | 豫州 | 陈州 | 亳州 | 颍州 | 宋州 | 曹州 | 濮州 | 郓州 | 泗州 | 海州 | 兖州 | 徐州 | 沂州 | 密州 | 齐州 | 青州 | 淄州 | 莱州 | 登州 | 济州 | 滑州河东道蒲州 | 虢州 | 绛州 | 晋州 | 汾州 | 慈州 | 潞州 | 泽州 | 沁州 | 仪州 | 太原府 | 代州 | 蔚州 | 忻州 | 岚州 | 石州 | 朔州 | 云州 | 隰州 | 单于都护府河北道卫州 | 相州 | 魏州 | 洺州 | 邢州 | 贝州 | 博州 | 德州 | 棣州 | 沧州 | 冀州 | 赵州 | 深州 | 恒州 | 定州 | 瀛州 | 莫州 | 易州 | 幽州 | 燕州 | 顺州 | 归顺州 | 蓟州 | 檀州 | 妫州 | 平州 | 营州 | 安东都护府山南西道梁州 | 凤州 | 兴州 | 利州 | 通州 | 洋州 | 合州 | 集州 | 巴州 | 蓬州 | 壁州 | 开州 | 渠州 | 渝州 | 阆州 | 涪州 | 果州山南东道邓州 | 商州 | 金州 | 唐州 | 均州 | 房州 | 襄州 | 隋州 | 郢州 | 复州 | 荆州 | 峡州 | 归州 | 夔州 | 万州 | 忠州淮南道扬州 | 楚州 | 滁州 | 和州 | 濠州 | 寿州 | 光州 | 蕲州 | 申州 | 黄州 | 安州 | 舒州 | 庐州 | 沔州江南东道苏州 | 常州 | 润州 | 湖州 | 杭州 | 越州 | 明州 | 台州 | 婺州 | 衢州 | 睦州 | 歙州 | 括州 | 温州 | 福州 | 建州 | 泉州 | 漳州 | 汀州江南西道洪州 | 江州 | 宣州 | 饶州 | 抚州 | 袁州 | 吉州 | 虔州 | 鄂州 | 岳州 | 澧州 | 潭州 | 衡州 | 永州 | 道州 | 郴州 | 邵州 | 朗州 | 连州陇右道秦州 | 成州 | 武州 | 渭州 | 岷州 | 宕州 | 叠州 | 洮州 | 兰州 | 河州 | 鄯州 | 廓州河西道凉州 | 甘州 | 肃州 | 瓜州 | 沙州 | 伊州 | 西州 | 庭州 | 安西(大)都护府 | 北庭(大)都护府剑南道扶州 | 文州 | 松州 | 龙州 | 剑州 | 绵州 | 茂州 | 翼州 | 悉州 | 当州 | 静州 | 柘州 | 恭州 | 奉州 | 维州 | 彭州 | 汉州 | 益州 | 蜀州 | 简州 | 梓州 | 遂州 | 普州 | 资州 | 荣州 | 陵州 | 眉州 | 邛州 | 雅州 | 黎州 | 嘉州 | 戎州 | 泸州 | 巂州 | 南宁州 | 姚州黔中道黔州 | 施州 | 思州 | 溪州 | 辰州 | 锦州 | 巫州 | 业州 | 充州 | 费州 | 夷州 | 珍州 | 溱州 | 南州 | 播州 | 应州 | 矩州岭南道广州 | 潮州 | 循州 | 韶州 | 端州 | 冈州 | 新州 | 恩州 | 春州 | 勤州 | 泷州 | 康州 | 封州 | 高州 | 窦州 | 辩州 | 潘州 | 罗州 | 雷州 | 崖州 | 儋州 | 万安州 | 振州 | 白州 | 山州 | 廉州 | 钦州 | 陆州 | 桂州 | 蒙州 | 昭州 | 富州 | 梧州 | 贺州 | 藤州 | 义州 | 容州 | 禺州 | 牢州 | 党州 | 平琴州 | 郁林州 | 贵州 | 绣州 | 龚州 | 浔州 | 象州 | 柳州 | 融州 | 环州 | 宜州 | 芝州 | 澄州 | 严州 | 宾州 | 横州 | 淳州 | 邕州 | 田州 | 笼州 | 瀼州 | 汤州 | 武峨州 | 武安州 | 长州 | 峰州 | 福禄州 | 交州 | 爱州 | 驩州 | 安南都护府注:加粗为道治所 另见: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藩镇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