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CTDU中旅联,(https://xueqiu.com/4024491940/342547764)
2025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7.94亿,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1.80万亿元,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在其他行业“哀鸿遍野”之际,旅游数据的持续攀升让许多人以为做文旅很赚钱,携程、同程旅行等OTA平台的确赚得盆满钵满,但许多景区的心声却是“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景区陷入了“免票找死、不免票等死”两难境地,尤其是古城古镇,日子更不好过了,像张家界大庸古城耗资二十多亿元,日均购票游客仅两位数。
一些行业内的标杆项目,也开始“免票”政策,4月初,周庄古镇景区宣布工作日票价实施5折优惠(周末及法定节假日除外),另外,购买一次古镇景区原价门票,可凭身份证至线下指定窗口办理实名登记,即可终身无限次免费入园。河南洛邑古城也同期发布消息称,将停止现场售票,免费开放,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入园制度。可想而知旅游市场的竞争有多残酷。
免票是景区的
救命法宝吗?
不是。
各种政策、专家学者一直强调文旅要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大家很喜欢拿西湖举例算“经济账”,据估算,西湖免门票以来,杭州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到2019年增长至4005亿元,增长了10多倍。不可否认,西湖免票以后对杭州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所有景区都是西湖。
根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2025年第一季度景区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景区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门票、购物、交通演艺、住宿等。在景区首位收入占比中,景区门票收入占到71.79%,交通收入占比为6.41%,住宿收入占比6.41%。另外,如房租、索道、游船、研学、演艺等其他收费项目合计占15.38%。
从以上数据也很看出景区对门票的依赖之深,长期以来的“门票经济”并不是一刀切的政策就能立刻改变现状,免票政策反而可能让景区陷入死局。
A曾经负责某民营景区的运营工作,因各种“文件”景区经常免票或者打折,国有景区免票至少还有一些政策补贴,而不知名的民营景区免票就是“赔本赚吆喝”。
景区门票打折或者免票政策实施以后的确会在短期内带来大量游客,但折扣取消恢复原价以后,景区客流下滑明显,甚至比免票/打折之前的客流更少,因为长期、频繁的折扣/免票政策让游客产生了依赖,大家再也不想用原价去购票,只想等折扣期去游玩,并且A所在的景区已经建了十多年了,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老旧,二次消费的场景不是很多,每次免票带来的客流没有带来总营收的增长,甚至还有部分游客自带各种零食小吃饮料,不在景区消费一分钱,就是大家所说的“旺丁不旺财”。
免费开放以后景区运营成本也会增加,由于人流剧增,日常维护、清洁人员等各项开支也会增长。例如西湖,据2003年测算,免费开放后,日常维护、清卫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每年给西湖风景名胜区增加2000多万元费用;免费开放首年,西湖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西湖免费开放的背后是各项政策、资金的支持,普通民营景区可没有这些。
景区如何应对
免票趋势
大家都知道,景区得向“场景经济”转型,建一些有体验性的二消消费场景,促进游客的消费,但关键问题来了,许多中小景区日常运营都举步维艰,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建设这些,难道只有等死吗?
区域资源抱团:从 “单兵作战” 到 “生态共生”
例如,联合周边农家乐、民宿、手工作坊等,推出 “景区 + 乡村体验” 套票(如:免景区门票,但需购买含餐饮、民宿的联票),景区与周边资源按一定比例分成。像黔东南创新推出“核心景区+周边资源”联动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推动签订《凯里、丹寨、麻江、雷山、台江五县(市)景区联动合作框架协议》,推出景区联动旅游精品线路。
轻资产模式创新:用 “软资源” 撬动 “硬收益”
景区可利用现有场地引入第三方业态,以“零租金 + 分成”模式激活闲置资源。重庆某废弃矿山景区引入露营项目,景区提供场地水电,品牌负责运营,门票收入与景区按约定的比例分成。当然,景区最好优先选择低改造成本的业态(如网红打卡点、小型演艺、亲子游乐设备租赁),降低合作风险。
分层收费设计:用“免费”做入口,用“价值”换付费
就是景区的公共区域(如自然景观步道、基础游览区)免费开放,但是特色项目需要按项收费,例如景区的最佳观景点拍照、乘坐特色交通(如高空秋千、丛林穿越)等项目单独收费,或者引入一些轻资产体验项目,打造极致性价比,如“免费入园 + 超低价特色项目(非遗手作、脸部彩绘等)”。
景区“免票生死劫”,本质上是文旅发展逻辑的变化。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跟风免票或死守票价,而在于以用户需求为锚点,用区域协同打破资源壁垒,以轻资产创新激活沉睡场景,靠分层运营重构消费逻辑。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内容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分享使用,不涉及商业范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